传承学校精神 砥砺青春力量
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新时代大学生
——在2021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021年9月10日)
校长 刁永锋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如约相聚在美丽的凤凰山下、莲花湖畔,隆重举行2021级新生开学典礼,共同见证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3680名新同学成为四川文理学院这个大家庭的新成员。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亲切的问候!向多年来给予你们无私关爱、支持和帮助,悉心抚育和陪伴你们成长的家长、老师和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2021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值得我们铭记的一年。这一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自己的百年华诞,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一年,中国奥运健儿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不断超越自我、实现突破,在东京奥运会上取得了38枚金牌、32枚银牌、18枚铜牌的优异成绩,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这一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人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锚定党中央擘画的宏伟蓝图,乱云飞渡仍从容,不忘初心再出发。当然,对于刚刚加入文理学院这个大家庭的各位新同学而言,2021年也注定是具有特殊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你们成功实现了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人生蜕变,开启了新的人生征程。
同学们,经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你们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来到了四川文理学院求学深造。从今天起,你们将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度过人生中最宝贵、最难忘的大学时光和校园生活,四川文理学院这个名字也将从此伴随你们一生,成为我们每一个“文理人”共同的标记。那么,四川文理学院究竟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呢?也许有的同学已经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对学校的基本情况有了一些了解,比如,我们不是“985”“211”,也不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之列,学校名字虽然冠以“四川”字样,但却并不在省会成都办学,而是坐落在川东北地区、大巴山腹地的达州市,等等。的确,这些都是事实,我们不遮掩,也不回避。但今天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当你们真正走进这所学校,用心去倾听她、感受她的时候,就一定会被她的坚定执着、不事浮华、历久弥新所深深吸引,你们也一定会深深爱上这所学校。我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
四川文理学院是一所有志气的大学。学校从1976年开始举办高等教育,2006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2016年被确定为“四川省高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单位”,2018年被增列为“四川省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虽然学校的办学起点不高,学校的前身只是一所普通的专科层次的地方师范院校,发展基础也比较薄弱,但建校40多年来,学校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一代又一代的文理人始终把“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的时代重任扛在肩上,数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笃定前行,为川东北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实现了自身由一所普通专科学校到普通本科院校的华丽转身。近年来,特别是升本以来,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坚持“立足川东,服务四川,面向全国”,逐步确立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环境育人、社会合作”的办学思路,着力培养有高度的责任心、持续的进取心、强烈的好奇心;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扎实的实践能力、突出的创新能力、基本的创业能力;有社会担当与健全人格、有职业操守与专业能力、有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有历史眼光与全球视野、有创新精神与批判思维的“三心四能五复合”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
四川文理学院是一所有骨气的大学。作为川东北地区唯一的一所省属本科高校。由于自然、历史和区位等原因,在这里办一所大学非常艰难,要办好一所大学更不容易。学校40多年的建设发展史,就是一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奋斗史和励志史,也充分彰显了文理人的骨气。遥想建校之初,学校办学条件异常艰苦,经费、物质、师资严重匮乏,真可谓是一穷二白。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一代又一代的文理人发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办学精神,本着对革命老区高等教育事业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克服和战胜各种困难,励精图治,甘于清贫,奋力拼搏,使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如今的四川文理学院,已发展为一所拥有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000多亩,师生员工16000余人,设有17个二级学院和57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医学十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省属本科高校。学校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日益提升,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进入中国好大学500强。先后受到中宣部、教育部、中央文明办、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四川省政府、省委宣传部等单位表彰。
四川文理学院是一所有底气的大学。我们的底气来自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在学校4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8万余名合格人才,涌现出了一大批行业的骨干精英,享誉学界的专家教授、蜚声中外的作家诗人、潜心教育的优秀教师,走出了张爱萍、魏传统、杨超等革命先烈,孕育了享誉文坛的“巴山作家群”。我们的底气来自于日益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有着优良的美育传统,近年来,我校师生创作的艺术作品参加各类专业比赛、展演活动先后获得国家级奖励近百项、省级奖励400余项。在四川省第八届、九届大学生艺术节中,学校获一等奖数量和比例连续两届名列全省高校第一。我们的底气还来自于学校拥有一支爱岗敬业、教风纯正,专注教学、深受学生喜爱的1000余名专任教师队伍。然而,我们最大的底气则是来自于你们。正是因为有了一届又一届文理学子的到来,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没有你们的选择和信任,就没有文理学院的今天。时间将会证明,你们今天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因为文理适合你,只有最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同学们,作为文理学院的新主人,你们是学校未来发展的新力量。你们不仅是学校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学校发展的参与者;你们既要和全体文理人一起分享学校的荣誉,也要承担起继承和发扬文理优良传统的责任与义务。为此,我想继续围绕“志气”“骨气”和“底气”这三个关键词,对同学们提三点希望和要求,与大家共勉。
一是要培养志气,彰显青春担当。高远的志向是锤炼担当精神的灵魂。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自己的人生际遇和时代责任。一百年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指引时代青年前赴后继、英勇奋斗,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光辉诗篇。“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青年毛泽东以诗言志,励志向学、志在四方。周总理在少年时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面对“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的疑问,钱学森斩钉截铁地回答:“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正是这种敢于超越的志气,使我们一次次见证了中国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奇迹。
同学们,你们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期,这为你们提供了巨大的事业舞台。青年立什么样的志,既是个人的选择,更彰显着一代人的胸怀与境界。面对各种文化的多元、多样、多变,面对不同思潮的交流、交锋、交融,你们只有不断修身立德,树立高远理想信念,才能在烟波浩渺中始终保持正确航向,驶向成功的彼岸。梦有多远,人生就有多壮阔;志向有多高远,天地就有多宽广。希望同学们以时不我待、奋发有为的精神,激扬青春,砥砺前行,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波澜壮阔的国家发展事业中去,为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繁荣富强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是要涵养骨气,挺起精神之脊。骨气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有骨气,才能挺起胸膛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一个民族有骨气,也就有了挺立不屈的脊梁。2020年6月15日,在中印边境的加勒万河谷,“卫国戍边烈士”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为阻止外军的入侵,把青春、鲜血乃至生命留在祖国的神圣边防,筑起巍峨界碑。一代代文理学子,刻苦学习,奋发进取,表现出了优良的学习品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近三年,全校共考取硕士研究生761人,其中不乏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名校。南坝校区3舍614寝室的王钦、谢婷、梁易妹、姚书蓉、赵家兴、严美华6名同学均考上了硕士研究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学霸宿舍。2019届毕业生陈彦蓉同学身残志坚,克服病痛,刻苦学习,以坚韧不屈的励志成长经历当选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面对“卡脖子”的科技难题,需要新时代的青年人勇于担当、无惧挑战,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刻苦学习,努力钻研,用实际行动诠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历史使命。
当然,大学生活不会是一帆风顺、尽善尽美的,你们或许会承受压力和痛苦。面对压力、痛苦和挫折,大家要学会承受。比如面对考试失利,我们要有勇气去承担结果,重整旗鼓,在心态平和时,对自己的失败进行全面而公平的评价,不要怨天尤人、过度自责;同时要学会反思,要找到考试失利的原因,是学识不够、学习方法欠佳,还是最近学习不认真,态度不好,找到原因及时去改正,我们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三是要增强底气,练就过硬本领。底气是一种源自内心的巨大力量,来自于对自己能力、对事业发展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讲:“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种自信说到底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南湖红船起航到新时代巨轮的劈波斩浪,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人用无数铁的事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
时代眷顾奋斗者,星光不负赶路人。勤钻研、长求索,百炼成钢,是青年学生增强底气的唯一途径。对同学们而言底气来源于能力。希望同学们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要增长知识见识,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仅要向书本、老师学习,还要向社会、向人民学习;不仅要拓展知识广度,还要积累知识厚度;不仅要关注国内发展变化,还要了解世界格局发展变化。要增强综合素质,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除了厚实专业知识外,还要在培育分析能力、创新思维、文明素养、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强健体魄等方面下功夫。要强化实践能力,自觉投身实践,通过专业实习、职业体验来增强专业技能,通过项目竞赛、发明创造来增强创新能力,不断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
同学们,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深情寄语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希望你们牢记总书记的殷殷教诲和拳拳重托,牢记初心、勇担使命、锤炼本领,以坚定崇高的志气、百折不挠的骨气和敢于胜利的底气,在披荆斩棘中勇往直前,在攻坚克难中淬炼成长,让青春在拼搏和奋斗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最后,祝全体新同学学业有成、前程似锦!祝老师们节日快乐、工作顺利!